close

竹北六家走讀(上)

楊子瑤

    「你了解你所在的土地嗎?」

    周日,颳風,天氣陰。頭一次參加走讀,儘管身為新竹人,這次尋訪的六家地區竟是不甚熟悉的,我想這對我而言算是一趟深度的家鄉之旅吧!起了個大早,來到竹北,跟芥菜籽一團徒步出發。我們很快便抵達第一站,

汾陽堂

    在林立的高樓之間,一座平矮的泉州厝映入眼簾。汾陽姓的堂號,汾陽堂即是由姓祖先建於1957年的屋舍。大門左方有個嵌入的天公爐,這是客家人獨有的祭拜特色。進入正廳,頭頂上橫豎了一根燈樑,掛著歷代媳婦嫁進家時帶的各種樣式繁複的大紅燈籠,有多子的寓意。往右走有三個小廳,第一個是介紹這泉州厝的歷史,旁邊是臥室,那兒有古色古香的木製傢俱,中央擺著一張精緻的雙人床。再過來是灶房,灶房在當時用來燒水煮飯,歲末亦有送灶神的習俗。儘管歲月給汾陽堂鐫刻上斑駁的陳舊痕跡,走進屋內仍能感受到一甲子前的客家風情。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離開泉州厝,我們來到流經建築前方的

東興圳

    它穿梭於城市之間,早時,六家庄是一大片金黃的稻田,俗話有云:「六家熟,新竹足」,這兒曾被譽為新竹的米倉。東興圳引水自頭前溪,像血管一樣遍佈,灌溉了這片土地上的田園。岸邊的水車能將低處的水引導到高處。以前人還在水裡洗菜、浣紗、泡腳,有時也會在圳裡殺牲畜。隨著高鐵發展,填平了部分支圳,現在東興圳已經不具灌溉用途,化身為城市綠化的一景,水是生命的泉源,今天我們就依循著它,認識沿途發展出來的人文歷史。

竹北六家走讀(上)

    再來,我們來到了旅途的第三站,

民俗公園

    這裡亦是六家林氏的宅第,不過後方的義靈祠內供奉的朱羅伯公並不是家人,在其於閩粵械鬥犧牲後,家為感念其自願犧牲的忠勇精神特地將其衣冠葬於此地並興建小祠祭祀。道光年間,林秋華中了武舉人,而興建了問禮堂。我發現中式建築裝飾多講求寓意,就像在神廳時,喜鵲與梅花象徵「喜上眉梢」、公雞祈求「功名」、貓與白菜代表「一世清明」。總而言之,這些象徵都顯現人們期望「多子多孫」、「家大業大」。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前面的三個地點帶我穿越回古代,而

新竹高鐵站

    則將我拉回現代了。高鐵地區原先也是一片田野,才二、三十年的光陰便發展成現今繁榮的樣子。車站建築是由台灣建築師姚仁喜設計的,據說當時強勁的九降風吹彎了他的設計圖,使他靈光乍現,造就了高鐵站兩側彎曲的屋頂,宛如雙翼一般,讓其帶動新竹的經濟起飛。內部是橢圓形挑高的車站大廳,呈現了新竹客家文化的圍樓式建築。所以新竹高鐵站可以說是融合了高科技、自然環境與客家風情於一體的著名地標呢!竹北六家走讀(上)

    經歷一個早晨的跋涉,沉澱這次旅程中飽覽的、聽聞的、發現的,令我更想腳踏實地走訪自己的家鄉,加深我對這片土地與客家文化的了解與連結,欣賞樑上的牆繪、聆聽流水聲濺濺、學習古厝的歷史、發現六家人的智慧與客家文化,把這些穿古越今的文化記憶凝為結晶,讓我的文字也成為見證的一員。

許亦伽

    寒冷但晴朗的冬日裡,跟隨老師們的腳步,我與同學沿著東興圳展開了一場特別的走讀活動。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首先我們來到了汾揚堂,管理這間古厝的屋主——先生,一看見我們便熱情的招呼。進了屋內,一抬頭,只見天花板橫豎著一條懸掛了許多紅豔豔燈籠的燈樑,原來早期的時候結婚,男方不奢求貴重的嫁妝,只希望女方帶一些燈籠就好;先生還帶著我們進到廚房,在那裡我看見了用紅磚砌成的古早灶,一旁還掛著用絲瓜做的菜瓜布;後來我們到了房子外面,門口牆上有一個祭拜天公的神龕,還特別設計成可以遮雨的造型。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接著,我們來到了一個靠近東興圳的溪流,那裡堆了好多垃圾,我看了沮喪極了,但是老師告訴我們:「這些髒兮兮的垃圾在溪流裡,那其實是古代人的智慧,他們搬了石頭來到溪流裡,來堵住從樹上掉下的落葉,還會派志工定期的來到這條溪流清垃圾。」第一次知道這些有趣的知識,令我覺得耳目一新。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然後,我們來到了民俗公園,那裡有知名的問禮堂,老師告訴我們「問禮堂」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家的祖先——林放,曾請教孔子一個問題:「請問,禮是什麼意思?」孔子稱讚這是一個大哉問,家便依據這件事為這棟建築命名。來到外頭,看見了一座座旗杆,老師告訴我們以前的人要考取進士時,會在自家門外設立旗杆座架,若是沒考上,就把旗杆做拆下,若是考上了,就把旗杆立在旗杆座上。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最後,我們來到了新竹高鐵站,設計高鐵站的設計師名為姚仁喜。聽說,他拿著高鐵站的設計藍圖向他的徒弟們教學時,突如其來的大風將藍圖吹成圓拱型,就讓他得到了一個設計的靈感,他便將高鐵站的屋頂也設計成圓拱形,圓拱形的屋頂經過精密的計算後,不但可以承受新竹強勁的風,也能兼具建築的美感。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次的走讀活動讓我實際了解了許多竹北的歷史以及古蹟的由來,真是收穫滿滿啊! 

陳妍青

  寒風陣陣的冬日裡,我們跟著老師一起走讀竹北,就像勇敢的戰士,不畏強烈的冷風吹拂,勇往直前。一整天下來,我們參觀了汾陽堂東興圳、民俗公園及新竹高鐵站,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假日。

 竹北六家走讀(上) 

    首先,我們來到了汾陽堂,那裡的屋主先生熱情的接待我們,還帶我們參觀建築物的內部。這個是古時候的廚房,上頭掛的是用來洗碗的菜瓜布,做法很簡單,只需要把絲瓜拿去曬乾,外皮就會慢慢脫落,就是天然的菜瓜布了。古時候還有一個傳說,灶神是管理廚房的神明,祂能辨善惡,非常公正。有次,燈猴向玉皇大帝進讒言,說台灣人的壞話,灶神馬上向玉皇大帝解釋台灣人的清白,才免除一場沉島的災難,所以台灣人都非常敬重灶神,在每年的初四都會獻上甜食給灶神享用。

    接著我們來到了又稱六張犁水圳的東興圳。

 竹北六家走讀(上)

    六家水圳曾經是六家人生命之泉,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大多都從事農業,所以需要水來灌溉,用水量非常大。水圳的功能有灌溉和洗滌,洗滌又分成三個部分:洗菜、洗衣服、洗腳。 上游的水拿來洗菜,中間拿來洗衣服,最後在下游清洗下田後髒污的雙腳。由此可見先人的生活智慧。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接著我們來到了民俗公園,首先看到的是問禮堂,是家招待客人的廳堂,據說一位名叫林放的祖先曾問「禮」於孔子,他們深感榮耀,於是便將這棟建築命名為「問禮堂」。堂外佇立著一根根高聳的旗杆,這些旗杆可是大有來頭的,在古時候有科舉制度,只要通過考試,就在家門前立一根旗杆,代表光耀門楣;如果沒通過考試,就把家門前的旗杆弄倒,代表倒楣。

竹北六家走讀(上)

    沿著水圳行走,我們邂逅了一座水車,經過校長的解釋,我才了解到水車的用途竟然這麼重要,可以把下游的水運到高處,讓更多田地裡的農作物有水可以灌溉。

    行程的最後,我們來到了新竹高鐵站,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第一張圖片來源:https.www.krisyaoartech.com/zh-tw/projects/transportation/Hsinchu-High-Speed-Rail-Station)

  

新竹高鐵站的設計師姚仁喜,在⼀次戶外活動時,手上的設計紙被風吹皺了,彎成了圓拱形,於是姚仁喜靈機⼀動,把新竹高鐵站的屋簷設計成圓拱的形狀,不僅具備美感,還有特殊的功用呢!經過精密的計算,屋簷會把吹過來的風引導到其他地方,於是我走進去,果然屋簷下的世界和外面冷風吹拂的世界,真的是截然不同呢!

    今天跟著老師、同學一起踏查竹北,真的是收穫滿滿,滿載而歸。我不僅參觀歷史悠久的汾陽堂,還看到了古時候人們的生命之泉——東興圳,也到民俗公園參觀了一圈,更了解新竹高鐵站設計的原理。其中,最令我陶醉的還是古老的汾陽堂,希望下次有機會,能更仔細的參觀這棟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

彭莛恩

    三月的早晨依然寒風刺骨,但抵擋不了我們出遊的興奮和熱情,我和老師、同學即將要沿著東興圳,體驗古人的生活,一同走讀竹北

    這是我們的第一站「汾陽堂」,走進汾陽堂的禾埕,眼前古老的建築物已經有六十八年悠久的歷史了,因為家祖先郭子儀的偉大戰績才使用「汾陽」的堂號,他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軍。建築使用的每一塊紅磚都是由人力和獸力搬運過來的。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走到汾陽堂的室內,聽明星校長仔細講解祖先渡海來台的艱辛,校長唸了一段歌謠:「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來無人還,知生知死都是難。」意思是多變的台灣海峽就像鬼門關,不知道勇闖的自己命運將會是生還是死。而我們的祖先就是那些海來僅存的勇敢先民。

   沿著東興圳旁的步道上行走,以前,東興圳不只可以用來灌溉,古人還會在這裡洗滌。東興圳的上游可以洗菜,中游會有許多婦女在洗衣服,下游的農民耕作完也會到這洗掉鞋子上的泥巴。

竹北六家走讀(上)

東興圳的上游來自芎林新中正橋附近,一旁的水車是早期農村的主要水利設施,可以幫助農民將水位較低的水圳引到較高的農田灌溉。

竹北六家走讀(上)

    下一站我們來到「十三伯宮」,又稱「福佑宮」。伯公就是客語中土地公的意思。因為建了許多高樓大廈,多出許多工地,原本的十二位土地公和一位產婆被移到倉庫裡,有天羅阿東在散步時聽到祂們的呼喊聲,下定決心要救祂們,羅阿東在經過政府同意後開始募資,終於為土地公們蓋了一個家,也就是「十三伯宮」。有趣的是, 十二伯公每一年會依照十二生肖輪一次主神,所以照片裡胸前掛著「值星帶」的,就是今年蛇年的主神喔!

竹北六家走讀(上)

    我們來到這次走讀的最後一站「新竹高鐵站」,這是設計師姚仁喜的作品。那天,姚仁喜正向他的學生講解設計圖,突然新竹強勁的九降風吹來,他趕忙抓住設計圖紙的兩端,紙彎曲的形狀給了姚仁喜靈感,也就是高鐵站兩側的雙翼,代表因為高鐵站的設立,帶領新竹的經濟起飛,而方形的玻璃窗戶,象徵科學園區生產的晶圓。

竹北六家走讀(上)

    這次「走讀竹北六家」的活動,讓我更認識了自己的家鄉,透過參訪在地的廟宇、古蹟、著名地標,我和同學們不只與客家文化互動,更貼近了這片土地上從古至今發展的人文歷史,對家鄉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羽喬

    三月的早晨仍是寒風刺骨,但這股涼意卻無法吹熄我出門的興奮和熱情。今天是作文班出去走讀的日子,我們將實際踏查竹北六家地區的自然人文。

竹北六家走讀(上)

    來到我們的第一站,汾陽堂汾陽堂是姓「郭」的人所住的地方。聽明星校長所說的一句俗諺:「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來無人還,知生知死都是難。」從這句話來推測,可以知道以前人們渡過台灣海峽是多麼艱困的呀!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這裡是汾陽堂的廚房,古代人們相信每個東西都有神附身在裡頭。例如灶神,以前的人相信灶神是會向天庭打小報告的神明,所以會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號大家放鬆過節的時候把祂送走,並且送祂一些甜的食物,期望能讓祂的嘴巴比較甜,幫他們家說些好話。到了農曆正月初四才會把祂接回來。(補充:以前人們認為灶神最貼近眾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就像是一台監視器,觀察地上人們的一舉一動。)

竹北六家走讀(上)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第二站——東興圳東興圳最初名為六張犁圳,而這些河道就像微血管一樣,遍佈整個六家農田。有句俗諺說:「六家熟,新竹足。」這是在說六家農田的穀物熟了後,新竹的糧食也就足夠了,可見以前這裡處處都是農田。東興圳的水源來自芎林鄉的新中正橋附近,公園旁有分水汴,分流為高圳低圳十五郎圳麻園圳(後來被拆除)。

竹北六家走讀(上)    水車是早期農村重要的水利設施,可以把較低圳的水引到高處,以便灌溉。而東興圳有兩個功能:一是洗滌,二是灌溉農田。洗滌也有區分,河道的上游洗菜,中游洗衣服,下游則是清洗農忙完腳上的泥濘。

竹北六家走讀(上)竹北六家走讀(上)

    走了一段河畔後,我們來到了「大夫第」,是林先坤為紀念父親林衡山所建造的,先人曾受朝廷封為奉直大夫。(補充:林先坤的孫子林秋華是鄉試武舉人)。那兒有五根旗桿,是因為他們全家有五個人受舉,所以才設立,象徵揚眉吐氣,而最右邊的旗杆座下方的木製旗桿夾是最古老的。

竹北六家走讀(上)

    這是問禮堂。據說孔子有一個學生林放曾向他詢問何謂禮?孔子回答:「這問題很好,像喪禮時, 你應該哀親,而不是請一堆樂隊。」這就是問禮堂名字的由來。而這裡的主要功能為招待外賓及家族議事場所。在問禮堂後頭有一間雜貨店古蹟,販賣以前人們的生活用品。

竹北六家走讀(上)

    這是竹北六家林氏古厝聚落群,問禮堂後方的一座石板小祠,祭拜的是家教頭朱阿羅(林家後人敬稱其為朱羅伯公)。因為當時發生大規模的閩粵械鬥,林先坤朱阿羅分別率領聚落內的子弟將敵方殲滅。械鬥勝利之後,家卻接到官府的傳票,遭對方控訴屠殺之罪。家與對方談和被拒,對方要求以朱阿羅的人頭為交換,朱阿羅為了家主,義無反顧犧牲自己為家頂罪,一去不返。後來家感念朱阿羅,就建了這個衣冠塚。

竹北六家走讀(上)

    最後,我們到了新竹高鐵站。有一天,建築設計師姚仁喜正在向他的學生講解設計圖,突然一陣強風吹來,姚仁喜連忙抓住即將飛走的設計圖的兩端,沒想到紙彎曲的形狀給了他一些靈感,也就是高鐵站的雙翼,代表著高鐵站的設立帶領新竹的經濟起飛,方形的窗戶則象徵著科學園區生產的晶圓。

    透過這次的走讀,讓我們能更了解竹北六家的當地歷史,課本內的文字知識化為眼前、腳下接觸的真實事物,讓人感觸非常深,滿載而歸,不虛此行。希望以後也可以繼續了解家鄉台灣的歷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nyb0916 的頭像
    kennyb0916

    芥菜籽作文教室

    kennyb09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