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落葉-觀察要領的指導


施並宏


 


    深秋的校園裡落英繽紛,帶著一群小四的孩子到樹叢下撿拾落葉,進行觀察寫作的課程,每個孩子都樂得像隻活蹦亂跳的小麻雀兒。


    回到教室只見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擺著大大小小型態各異的幾片落葉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彼此觀摩起來嘰嘰喳喳地交頭接耳平常最聒噪的建平舉著一片楓葉獻寶似的對我說


 


    老師你看,這片楓葉暗紅暗紅的,好像我的手掌喔!上面還有鳥大便呢!


 


    我趕緊將他的話抄錄在黑板上請同學們分析建平觀察到什麼答案是顏色和形狀都屬於視覺觀察的範疇


    我告訴同學們說:觀察就是仔細看,認真區別。觀察寫作的目的是要詳盡且細緻地把觀察對象描寫出來,以便在讀者腦海中投射出事物的完整輪廓所以光靠視覺觀察是不夠的還要加上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甚至心覺六種感官並用才能把事物寫得鮮活這就叫「感官拓思法」。接著請同學們在學習單上試寫一段。


    秉鈞寫的是:


 


    這片楓葉顏色紅紅的,有的地方黑黑的,周圍尖尖、翹翹的,摸起來很粗,聞起來有點臭臭的。


 


    秀娟寫的是:


 


    這片楓葉已經乾枯了,它的尾巴裂開,中間也破了一個洞,靠近葉柄的地方沾著一些白色的小碎屑,好像殘留的鳥大便,背面還有蜘蛛網殘留的痕跡。


 


    我把這兩段短文揭示在黑板上,請同學們比較其優缺點,結論是:第一篇運用了三種感官觀察卻並未把落葉的輪廓和部位寫清楚第二篇的視覺觀察比較細膩位置也清楚但沒能綜合運用各種感官


    於是我藉機歸納並指導觀察靜物的要領


 


按一定的順序觀察


    為了將所觀察物品的面貌完整而清晰地再現於讀者的腦海中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描寫通常是先寫「整體」再寫「局部」的。然而各種事物的組成部件不同,對於局部的觀察順序也會因物而異,比如寫一雙鞋,就可分成鞋面、鞋側、鞋尖、鞋跟、鞋底等幾個部位,分別觀察。再以觀察植物為例,其外形結構不外乎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而「葉」的部分還有葉柄、葉緣、葉尖、葉脈和葉背;「花」的部分也有花瓣、花蕊、花萼、花托等結構,如果能仔細記錄下每個部位的特徵,再依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組合,一定是篇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的好文章。


    雖說觀察的順序因人而異不外乎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由遠及近或由近推遠由裡至外或由外到裡,然而依照不同事物的性質,其間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請看下列兩段描寫植物的短文:


 


    六月雪的一部分根裸露在外面,盤根錯結,古樸蒼勁,像是經受了無數風霜雨雪襲擊而依然有力的鋼筋鐵骨。兩根並不粗的主幹斜插雲天,像兩條矯健的龍正要騰空飛起,去九天遨遊。那小小的側枝,有的挺拔向上,有的蜿蜒而下,有的向側伸展,真是姿態各異,令人百看不厭。最富有生命力的,是那些宛如朵朵綠雲的葉子,長圓形的小葉片,片片那麼碧綠,那麼肥厚,就像塗了一層油,閃閃發亮。有的幾片葉子簇成一團,很像朵朵綠花;有的一簇挨著另一簇,層層疊疊,如浮雲飄動,為那褐色的枝幹增添了無限生機。


 


    這是按照「根-莖-葉」的順序,由下往上描寫的。因為木本植物的樹形高壯,人的視線通常與樹幹平行,再慢慢抬頭仰望,所以形成由下往上的觀察順序,是合乎邏輯的。


 


    茉莉花兒從綠葉之間探出頭來,顯得那麼小巧玲瓏,精緻可愛。它的花瓣層層分開,形成朵朵圓形的小白花,只見那白淨的花瓣潤如玉、白如絹、輕如紗,散發出陣陣清香。它的葉子是橢圓形的,翠綠欲滴,葉脈發白,清晰可數,葉片卻多得數不清。嬌小的茉莉花有了這些綠葉陪襯,就好似碧玉盤中鑲嵌的顆顆明珠,又像是碧空上懸掛的點點繁星,真是惹人愛憐。


 


    這段短文則是先寫花,再寫葉。因為開花的草本植物通常長得矮小,而它們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嬌豔欲滴的花了。所以作者先寫花朵,再寫陪襯的綠葉,形成由上往下的順序,也是合乎邏輯的。


    可見只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觀察描寫,必能寫得條理清晰,層次井然。切忌看到哪寫到哪,東一筆西一筆,這樣物品的形態在讀者腦海中也就變得殘缺不全、支離破碎了。


 


調動多種感官同時觀察


    觀察不能只靠眼睛去看,還要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以及用腦子想,有時甚至要用舌頭去嚐嚐,因為事物除了肉眼可見的形狀、大小、數量、顏色以外,還有些性質是肉眼看不出來的,比如:質地、聲音、冷熱、軟硬、味道等,為了更準確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必須調動各種感官相互支援,請看以下這段短文:


 


    我家養了一隻乒乓球大小的巴西烏龜,牠的模樣很可愛。鼓著兩盞燈泡似的小眼睛,在陽光下發出晶瑩的綠光;墨綠色的龜殼上有十三塊六邊形的「積木」,就像一片拼圖,積木之間由黃綠相間的「彩帶」隔開,交相掩映,摸上去滑溜溜的。小烏龜爬行的動作很慢,聽不到一點爬動的聲音,有一次我好奇地用手指推推牠,牠卻把頭和腳都縮進殼裡去,一動也不動,活像一塊綠石頭,有趣極了。


 


    根據這段短文,我請學生思考兩個問題:第一、作者寫出了小烏龜外形上哪些特點?(身體小、眼睛亮、龜殼光滑有紋路):第二、作者運用了哪些感覺器官?(眼看、手摸、耳聽、腦想)。透過例文的分析,學生知道在具體觀察物體時,必須用眼睛看看物體的顏色、形狀;用手量量物體的大小、摸摸物體的質地;用鼻子聞聞物體的氣味;用耳朵聽聽物體的聲音;甚至用舌頭嚐嚐物體的味道和口感;然後用手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思考材料排列的順序;用嘴巴說出觀察的順序和感受,才能把物體描寫得生動鮮活,這就是所謂的「體驗」或「體察」,也可以稱為「感官拓思法」。


    當然,觀察對象不同,觀察的內容、順序以及運用的感覺器官也必須彈性調整,有所區別,不是千篇一律都必須調動所有感官去觀察的。


 


觀察同時展開聯想和想像


    想像是「無中生有」,聯想是「有中生新」,二者與觀察都是寫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維活動。寫作文光是把觀察所見記錄下來是不夠的,那樣的文章硬梆梆地不帶一絲感情,就像說明文,是引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的,所以還必須在描寫時展開聯想和想像。


    一篇好的作文常常是聯想的巧妙組合,是作者精心編織的一幅絢麗多彩的圖案。比如看到「彎彎的月亮」想到「小小的船」,這是「相似聯想」;看到「廢棄的古井」想到「祖先的胼手胝足」,這是「接近聯想」;從「種子的力量」想到「大象、獅子、金剛的力量」,這是「對比聯想」;從「蒲公英的葉子呈一系列鋸齒狀」想到「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麼整齊的鋸齒,肯定是風伯伯的傑作」則是「因果聯想」,聯想的作用可以開闊思路,豐富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小學生熟悉的譬喻、擬人、誇飾等修辭法都是聯想思維的具體運用。


    想像雖然也是由具體事物所引起的,但想像出來的內容相對比較豐富,一般都有形象化的情景。描寫這些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卻又合情合理的。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可憐的小女孩在飢寒交迫的冬夜裡,點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終於凍死在街頭,這是作者觀察到的具體事實。可是小女孩臨死前擦亮火柴時,她腦海中到底在想些什麼呢?作者從這裡展開了豐富的想像:點燃第一根火柴,她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第二根,她彷彿看見了香氣騰騰的烤鵝……;第三根,她覺得自己坐在一棵聖誕樹下……;第四根,彷彿看見最疼愛自己的奶奶……;當她點亮最後一根火柴時,奶奶把她抱在懷裡帶走了……。這些想像都是小女孩的心理活動,合情合理,讀者讀後不但格外同情這個小女孩,還會激起關懷弱勢兒童的惻隱之心,這就是想像的無窮魅力,它讓人們在具體事物之外,開闢了一個無限寬闊的思維活動空間。


    聯想和想像都必須由具體觀察入手,不能脫離客觀事物間的聯繫。兒童的想像力是豐富的,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巧妙的引導和啟發,以觀察的材料為基礎,以情感的激發為動力,以事物之間的聯繫為媒介,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文字編織出美麗的圖案來。


    總之,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能力,也是獲取作文材料的不二法門。教師如果能正確地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要領,學生寫作時就不會沒有材料可寫;如果能順著學生的觀察興趣,激活思維,引導聯想和想像,則學生不但能寫出豐富的內容,更能創出優美的詞藻和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則提升寫作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登載於國語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nyb09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