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六年暑期大陸教育文化交流參訪紀行




 




施並宏 撰




 




    去年暑假,個人有幸獲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以及北京宋慶齡基金會之邀,與中部地區小學校長、主任、教師和家長,一同前往大陸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進行教育文化的交流參訪,歷時十天的訪問行程,參觀了三所重點小學,並在三地的台辦安排下,與當地許多重點小學校長和教育行政人員座談,這段豐富、緊湊的行程,不但見識了大陸重點小學先進的軟、硬體建設,也透過交流、分享,使兩岸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得以相互吸收彼此的辦學經驗,充分溝通彼此的教育理念,而能擷長補短,以收見賢思齊之功。個人在讚嘆和感動之餘,也想把所見所聞紀錄下來,做為此行的一個註腳,更盼能與台灣的教育夥伴們分享。




    以下僅就「學校的辦學方向及教育特色」、「教師的聘任分級及成長培訓」兩方面,將此行所見整理、歸納於後,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壹、學校的辦學方向及教育特色




 




    欲探討目前大陸各級學校的辦學方向,就不能不提到「素質教育」。[1]90年代初,大陸教育界提出學校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2002年該黨的十六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明確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遠方針。所謂的「素質教育」有以下幾個內涵:




    (一)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對象,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




    (二)相對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三)因應終身教育的概念,素質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發展性。




    (四)相對於英才教育,素質教育是大眾的教育。




    [2]從積極方面說,素質教育是要使教育能積極適應當今國際社會發生的變化,培養當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從消極方面說,過去的「應試教育」使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但做爲現代人應有的素質卻非常貧乏;只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缺少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因此教育應當把注意力和著重點轉回到提高學生的素質上,注意整體人格的培養,把以往重知識、重能力的教育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質的新水平上來。




一、「我能行」與自信心教育




    北京市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便是應「素質教育」而生。初到北京,就由國台辦官員口中得知該校劉永勝校長,在過去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風氣下,獨排眾議,倡導「快樂學習」,讓學生不帶書包回家,學習自主負責。初始承受來自家長非常大的壓力,後來卻證實該校畢業生由於能夠自主學習,成績反而蒸蒸日上,符應「素質教育」及「減負」的目標,從此立下極佳的口碑。




    所以,劉校長於1996年提出了「我能行」的校訓,他說:




      學生在小學基礎階段,學校應給他什麼,是當他走出校門後終身不忘的?那就是「自信心」!因此,「我能行」也就是「自信心教育」,幫助孩子從小能悅納自我,相信自我,不斷進取[3]




    根據劉校長的闡釋,「我能行」教育有以下八層內涵:




    (一)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




    (二)別人說我行,努力才能行。




    (三)今天若不行,爭取明天行。




    (四)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




    (五)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




    (六)不但自己行,幫助別人行。




    (七)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八)爭取全面行,創造才最行。




    淺白易懂的口號中,其實蘊藏著劉校長強調的「光明精神」:課輔科研的敬業精神、尊重他人的民主精神、勇於反省的批判精神、追尋規律的科學精神、銳意突破的創新精神、不斷超越的進取精神。也因此,「我能行」的教育理念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柳斌的高度肯定,迅速推廣到大陸各地。它不但影響了學校的教育目標,改變了學生的品格行為,也內化成為教師堅定的教育信念,比如該校從20059月開始,選派四位優秀教師參加了赴新疆和田地區和北京房山地區為期一年的支教(支援偏遠地區教學)活動,從該校發行的刊物中得知:當這些教師們克服了當地惡劣的環境,完成了對當地教師的教學輔導、評課活動之後,他們由衷的感受便是:我現在真想對著天空大喊:「我成功了,我能行!」[4]




二、德育與社會實踐




    大陸由於實施一胎化的結果,造就了許多小祖宗、小霸王,上海市蓬萊路第二小學校的紀萍校長就不諱言地說:計畫生育下的孩子像小太陽,六個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伺候一個小孩,因此學生個性品質中普遍獨立意識較差、依賴性強、意志力不夠,所以大陸的小學校長都強調德育的重要性,蓬萊二小甚至把辦學特色定為:「致力於研究兒童個性健康發展」。




    那麼,大陸小學如何培養兒童健康的個性呢?首先是普遍地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例如北京光明小學,就特別強調教育學生的三個原則:




    (一)平等原則: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學校的一切活動要關注到每個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該校推出少先隊員[5]「五個十」系列活動,主張學生有十項權利、十項責任,必須從事十項實踐活動,養成十個良好習慣,也可以選擇十種獎勵形式。就以「十項權力」來說,學生在五年級以前都可以選擇擔任少先隊長、上台領操、參加小記者團,甚至在佈告欄展示自己等十項工作,老師也必須讓每位學生都有輪流擔任領導,培養自信的機會,如果到五年級還沒當上少先隊長,可以向老師提出申訴,老師必須讓該生優先擔任。




    (二)激勵原則:相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優於他人的長處。因此每年寒假前都要評選出「最佳○○獎」,由學生自己提出申請,除了學校頒佈的獎項之外,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專長,自薦獎項,如:愛集郵的孩子可以為自己申請「最佳集郵獎」,經過全班認可後,就可以捧著獎狀回家過年。




    (三)差異原則:承認孩子是有差異的,老師的工作是發掘孩子的潛能,使能達到自我發展的上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向和速度去發展,堅持有進步就是成功。




大陸上這種對於學生的尊重程度,看在我們的眼裡,似乎有點兒不可思議。比如蓬萊二小的紀校長就特地舉出該校重視學生意見的例子:




學生愛提問。有一天,一個學生跟我說:「紀校長,某某老師上課老愛搗江湖。」搗江湖就是不負責任、上課不認真,這位學生說:「你可以叫他下崗了!」厲害吧?後來這個老師經過校方的調研、考察、評選之後,走掉啦!這是三年級的學生。還有個二年級的孩子對我說:「紀校長,今天雖然我有錯,但是班主任用這種粗暴的方式處理,我不服氣,我要向你申訴,我不吃飯了!」我只好馬上安撫他。[6]




    又如光明小學有個學生給老師提意見的制度,劉校長說:




每學期的第十週,小朋友要給一位老師提意見,不記名的,寫他最希望老師改的一條,包括服飾、語言、髮型、處理問題、批改作業、講話方式等等,老師們認真地蒐集上來,然後要反饋給孩子們。後來我們改成一學年兩次,一次是希望老師改的,一次是誇某位老師的。[7]




    我想,對於個人的平等和尊重,應該是共產社會的普遍價值吧!另一個普遍價值,就是提倡「勞動」的重要性,在中國教育部所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於「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納入課程有如下的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8]在我們走訪的學校中,幾乎都安排有「社會實踐課程」,如廣州市東山區培正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該課程沒有一定的時數,而是融入生活中,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裡,透過實踐,去達到服務、助人等目的,而評量方式則是由家長或學生自行記錄,或製作檔案評量。上海市蓬萊二小則組織了五支社會實踐隊伍,分別是一年級的小抹布隊、二年級的校園護綠隊、三年級的紅領巾清掃隊、四年級的敬老服務隊,以及高年級的環保隊,以縱向統整的連貫性,逐步擴大社會服務範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社會實踐精神。




由此可見,大陸的小學教育對於學生品德的培養,較為側重在尊重個人和服務社會兩方面,要培養出如蓬萊二小紀校長所謂的「愛提問、細觀察、思維活、善表達、會合作、敢批判、樂動手、有主見、勤反思的具有創造性學習習慣的四有新人。」並且具有「責任心、獨立性、合群性和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學會負責,學會生活,學會關心,學會創造」的健康個性。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兩岸在品格教育的認知上,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




三、校本課程與學校特色




大陸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另一個重要特色是:從國家課程走向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朱慕菊2003[9]分析:「新課程適當減少了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而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並行的層次結構。這無疑能夠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上的主動性,也有助於真正實現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從而體現地方特色與學校特色。




此次參訪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北京、上海到廣州,各校的校本課程有如百花齊放般,琳瑯滿目,有音樂、舞蹈、足球、珠心算、讀經、外語以及信息教育等,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多元發展,以及學科、環境和活動課程的有效整合,充分展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例如北京光明小學的小記者團,就曾遠赴海外參觀訪問,在此次座談會上即席訪問本團團員,令人印象深刻。廣州市培正小學的茶藝社團,學生個個技藝精湛且彬彬有禮,展現大將之風。廣州市越秀區朝天小學的前身是廣州同文館,因此該校延續傳統,自小一起實施英語教學,最多每週可排5-6節課,這便是校本課程的彈性面。其他如:廣州市番禺區市僑實驗小學的「經典誦讀」課程、北城小學的珠心算教學、上海市止園路小學的少兒足球隊等,都有相當的特色。




四、信息教育與資訊設備




「信息[10]教育」屬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環,大陸新課程綱要中亦揭櫫了對於信息教育的重視,朱慕菊2003)說:「信息教育的課程規劃,並非純粹的軟、硬體操作訓練,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與運用要致力於為學生創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防止陷入純粹的技能訓練。」這點與台灣當前推動的「資訊融入教學」理念,可謂不謀而合。




由於改革開放是由南往北發展之故,筆者此行所參訪的學校中,論到資訊建設和硬體設備,也以南方的廣州市為最先進,其次為上海,再其次為北京。雖然如此,但上海市蓬萊二小以及廣州市諸小學,其普通教室皆已配備電腦和液晶投影機,光這點就讓來自科技寶島-台灣的我們自嘆不如了。廣州市番禺區南陽里小學,更捨液晶投影機而代以背投影電視,除具有不必遮光、不會被人影遮檔以及AV端子方便接收電視訊號的特點之外,耗材及維修費用也比液晶投影機便宜甚多。其次,該校將資訊業務的承辦人提升至主任的位階(位於校長、副校長之下),並且有四位教師負責軟、硬體的建置與維修,同時教育主管機關每年投入約3萬元人民幣在電腦維護上(相當台幣約12萬元),硬體的更新更是由政府全額補助,其對於資訊基礎建設的重視是台灣所不及的。




除了硬體設備的投入以外,更重視信息課程與教材教法的研究、開發。廣州市培正小學自小一起設有8個「網絡實驗班」,該校教師配備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學生則平均每3.6人可以使用一部電腦,至於實驗班的學生,更是由家長自費購置筆電做為上課之用。該校體認到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其關鍵在於師資,因此與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合作,積極推動「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以及「優秀電影與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研究」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結果發現「實驗班的學生在語文、英語學科成績和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語文識字量、閱讀速度、閱讀的數量、寫作的篇幅、漢字輸入能力、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都優於普通班。」[11]




然而,筆者也憂心過早讓學生接觸電腦,且長時間注視液晶螢幕,所帶來不利於視力保健以及網路陷阱等等副作用,在一片歡呼叫好的掌聲中被忽略了。




 




貳、教師的聘任分級及成長培訓




 




大陸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並不比台灣的教師崇高,論起薪資更是微薄[12],然而敬業精神與士氣,比起我們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究其原因,應與彼岸行之有年的教師分級制度與重視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以下簡稱「教科研」)有很大的關係。




一、教師聘任與教師分級制




大陸的師資來源,在三年前已打破師範院校壟斷的情況,開放一般大學生修畢教育學及心理學學分,也可以擔任教師。同時不再由政府分發,改為自行應聘。甄選的程序,依照上海市蓬萊二小紀校長的說法[13],分為幾個步驟:




(一)出缺學校的校長會同人事主任到定點設攤。




(二)公布需求教師的缺額及條件(包括學歷、科別、年齡、籍貫、專業能力等)及學校簡介。




(三)接受應徵者「投檔」(報名)。




(四)到校試教、面談(此時該名應徵者尚為在學大學生)。




(五)向就讀大學申請到出缺學校實習三個月(試用期)。




(六)期滿確定能否進入該校任教。




教師年滿60歲可以申請退休,領政府的月退俸,與退休前的工資幾乎相同。教師的退場機制與台灣雷同,除非有極重大的過失,否則不會被辭退。而超額教師也是優先介聘的對象,但大陸尚無「少子化」的問題。




至於我們最關心的「教師分級制」,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大致相同:初任為二級教師,年資三年升為一級教師,再五年升為高級教師。其升級的依據是教學研究成效、行政配合度及說課、評課、教學演示次數等,有突出表現者可以提早一年升級,若有特殊過失者,亦可展評一年,不過98%以上的教師皆可順利晉級。




高級教師以降的評審,由任教學校辦理,但特級教師的評審,則須經省教育局組織小組加以考評,名額不多,是相當於副教授級的榮譽。大陸教師的職級晉升與薪酬相連,職級高的教師薪水雖高,但授課時數反而不見得減少,因為要輔導低級教師,多出很多擔任教學演示的工作。至於學位進修,由於不影響工資,教師們並不熱衷。




在聽取各校的簡報中,筆者發現:大陸教師的頭銜甚多,除了備極尊榮的特級教師以外,還有骨幹教師、優秀教師等等,而學校也都以堅強的教師團隊做為辦學實力的號召,對於教師素質的重視,真是應了廣州市教育局陳茂林副局長所說的[14]




大學者,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增建一棟大樓,不如塑造一位大師。




以下就來談談大陸教師的在職培訓。




二、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師培訓




儘管教師分級制具有吸引教師不斷自我提昇、自我成長的誘因,然而它也出現了一些弊端,誠如光明小學劉校長的感嘆:




到了一定職級之後,是否還能積極進取呢?尤其現在年輕老師到了三十歲左右,就升到高級教師了,也就相當於大學講師的地位,他可能不再積極爭取晉升為特級教師,反而想要維持現狀,喪失了工作、學習上的積極性。[15]




因此政府採取了一些配套措施,以提振教師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上的積極性。首先是重視「教科研」,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尋找值得研究的課題,發揮科學研究的精神,去探求提升教學效果,解決教學問題之道。這樣的觀念,與台灣近年來強調「教師即研究者」的行動研究理念,其實是一致的,只是大陸的教育主管機關更能貫徹執行。根據筆者訪問廣州市培正小學的教師得知:該校教師每學期皆須提交一篇小論文,發表該學期的教學成效、創新教法或科研成果等,上海市閘北區寶山路小學更要求對每一個教師做到微格教研的「五個一」[16]:即確立一個研究目標,設計一個教學片段,微格一次教學實錄,分析一下教學得失,交流一次經驗體會。通過「五個一」活動,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得到有效促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提升了專業化素質。




其次是透過觀摩、分享、講評、競賽,有效強化教師的教學素養。大陸的教師是科任制而非包班制,因此學科小組的功能極為重要。教師上每個科目、每個單元之前,都要提交教案,由教務處負責審核。當然這些教案有可能是學科小組內彼此分工合作的結果,但教師根據他人的教案消化、修正過後,仍然能對教材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產生備課的效果。




除此之外,大陸的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各學校,亦經常舉辦說課、評課、「比武」(教學比試)等競賽或活動,以增進教師的教學技能。如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學每年都舉辦「教師課堂教學評議活動」[17],歷時三週,全校每位教師都必須獨立備課,上一堂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探究及心理輔導課等,由全校教師共同評選出若干優質課來。廣州市番禺區南陽里小學實施「一課多講」活動,辦法是在活動期間,同學年的七位語文教師都上同一節課。第一位老師上完後由科組進行評課,在他上課的基礎上記取優點,改進缺點,繼續對第二位老師的教學進行評課,依此類推,到最後一位教師教完後,進行科組交流,擷長補短,完成一份最完善的教學設計,參加區的科組評比。由此可知,大陸小學在強化教師在職訓練方面的做法是相當落實的。




 




叁、結論與建議




 




經過了十天的參訪活動之後,筆者對於大陸小學教育的嶄新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謂見賢思齊,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照海峽兩岸基礎教育的發展,筆者僅提出三點結論與建議:




一、教育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攸關國力的強弱




還記得曾有人打趣目前兩岸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說:「文革十年,大陸忙於內鬥,台灣忙於建設;最近十年,大陸忙於建設,台灣忙於內鬥。」此番參訪,筆者目睹彼岸重點小學的軟、硬體設備日新月異,政府在教育基礎建設上砸下大筆銀子,毫不手軟,實在感慨良多。猶記得六年前大陸教師們來台參訪,對於筆者服務學校的資訊設備讚不絕口,短短數年之間,台灣中小學的資訊基礎建設,較諸大陸已是遠遠瞠乎其後。更何況近年來政府財政赤字日益惡化,大幅縮減對於學校的經費補助,但一些社會福利支出卻是尾大不掉,實在令人憂心忡忡。須知基礎教育攸關未來人才的素質,而人才素質的良窳決定了國力的強弱,是關乎國家前途的百年大計,亟盼政府能正視基礎教育投資的問題。




二、教師的專業意識和自覺,是教育成敗的關鍵




筆者發現:同為中華兒女,在尊師重道的儒家文化潛移默化之下,兩岸的教師都是最自重自愛,充滿榮譽感的一群。然而大陸教師處在薪資微薄和工作量繁重的職場環境中,所展現的卻盡是充滿專業自信的神采;反觀台灣的教育工作者,相形之下卻有著深沈的無力感。進一步探討之後,筆者認為與兩岸的社會環境及家長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上海市蓬萊二小的紀校長在座談中很有自信地說:「大陸的家長肯為孩子做任何的犧牲,因為窮人家孩子『翻身靠書包』。」大陸的家長雖然不如台灣家長會這般財力雄厚,對於學校的教育措施卻能全力的支持和配合。反觀台灣近年來的社會環境,媒體在消費意識抬頭以及價值觀多元的影響之下,對於教師形象總是無情的肆意打壓,弄得教師們動輒得咎,只求明哲保身,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早已蕩然無存,第一線教師們的眼中實在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啊!




不過吾輩教師也應該反求諸己:是否在功利社會中隨波逐流,喪失了為人師表的自尊自重與教育熱忱?是否在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活中,磨滅了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與專業自信?筆者認為大陸教師致力於教科研的精神,是值得台灣教師學習的。因此結合專業評鑑的教師分級制度,必須儘早規劃實施,為長久以來只能往行政發展的教師生涯規劃,開闢另一條專業成長的道路。如果在可見的未來,各學校宣傳時能以擁有多少特級教師,多少教學專家做為號召,台灣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三、兩岸基礎教育應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到求同存異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新局勢和新挑戰,兩岸不約而同地展開了課程的改革。在課程的功能上,都試圖從傳統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會創新,打破菁英教育思想和升學取向的課程定位,轉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在課程的走向上,同樣由國家統一課程邁向發展學位本位課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走向領域的重整和教學時數的比例化(如附表),並設置綜合課程,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需求。在教學的目標上,同樣強調要養成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態度,以培養蒐集和處理資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不同的是,筆者在大陸重點小學所見到的所謂「校本課程」,仍然多是基礎學科的加深、加廣(如經典誦讀、珠心算)和才藝、技能的養成課程,而學校簡介也是一再強調該校有哪些學生在哪些方面得了獎等等,似乎仍擺脫不了菁英教育的陰影,不免讓人同情起大陸小學生在出人頭地方面的沉重壓力來。台灣的小學生相較之下幸福多了,在民主社會中所培養出的創新思維,是台灣學生未來能與大陸人才競爭的最佳利器。同時台灣中小學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所發展出的學校本位課程,多能與地方文化、鄉土資源、自然人文環境相結合,在課程目標上也較為落實。




 




    在辦學的難點上,兩岸的校長們都面臨著如何實施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營造學校特色等課題。台灣在面對少子化衝擊下的超額教師問題、外籍配偶的家庭教育問題,是與會校長們所共同關注的焦點;大陸的教育則面臨一胎化政策下,學生的品德及綜合實踐能力的問題。台灣的校長對於大陸校長如何產生?如何實施教師分級?如何做好教師的聘任及培訓?等問題充滿興趣;大陸校長則較為關心台灣如何推展中華文化、社會服務課程以及家長會的運作經驗…等,由此可以看出,兩岸教育工作者在面對不同的社會結構及文化背景之下,有共同的難題,也各有不同的挑戰,正可以藉由交流活動,分享經驗,建立共識。




   




    不可諱言地,筆者所參訪的都是都會區的重點小學,政府在它們身上所投資的軟、硬體經費必定是相當充裕的,故而僅僅走訪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或許無法窺見大陸城鄉差距下小學教育的全貌。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世界正在快速地被抹平,放眼資訊新世紀,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將日益加劇,而人才正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基礎,投資教育也就是投資人才,投資國力,為了後代子孫的前途,我們必須時時策勵,一刻也不得鬆懈,因為「百尺竿頭,不進則退」。




總之,此番大陸教育文化參訪之旅,眼見彼岸辦學的長足進步,在震撼之餘,亦深自省思:兩岸的基礎教育工作夥伴,確實應該多多從事交流,藉由觀摩分享,增進了解,擷長補短,求同存異,共創二十一世紀華人教育的新契機。相信優質的教育必能培育優質的人才,未來的世界舞台上,中華兒女必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1]以下摘自人民日報2004)。素質教育:一種新的價值觀20061010,取自:http://home.zzti.edu.cn/xsc/stu/jiaoyu/suzhi/2.htm








[2]以下摘自郭齊家2005)。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與當今素質教育20061010,取自: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5/1205/article_66.htm








[3]摘自光明小學劉永勝校長200673與本團座談會上的發言。








[4]劉春鵬(2005)。來自支邊的報導-請與我一起分享。我能行,第141-4








[5]少先隊員即「少年先鋒隊隊員」的簡稱,性質有點類似台灣的糾察隊、衛生隊、環保隊和班級幹部等學生自治組織。








[6]摘自蓬萊路第二小學校紀萍校長200675與本團座談會上的發言。「下崗」是離職之意,「班主任」是大陸對班導師的稱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nyb09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